E-mail | 设为首页 | 收藏本站
  皆绿山房
  二分竹屋
  南窗寄傲
  山响草堂
  囊云洞
  千年古柏
  数鱼亭
  绠汲堂
  松吹阁
  因巢亭
  美女照镜石
  文桂舫
  午韵轩
  蕉雨轩
关键字:
范 围:
首页 文化乔园
 
乔 松 年 与 乔 园
点击数:4211    更新时间:2012/6/4 16:46:44    收藏此页

      乔松年(1815—1875),字鹤侪,山西徐沟(今山西清徐县)人。 乔松年出身于一个世代官宦家庭,同时又是满清政府极为倚重的重臣。曾任工部主事、苏州知府、常镇通海道、两淮盐运使、江苏布政使、安徽巡抚、河东河道总督等职。在其入仕不久,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,他的职场生涯便与镇压太平天国、捻军等农民革命军紧密联系起来。
      咸丰三年(1853),乔松年任江苏苏州知府,同年八月,他获知占据上海的小刀会与苏州潮勇 (潮州临时招募来的士兵) 秘密联系,准备起义,便迅速派兵捕杀了潮勇首领,瓦解了这支准备起义的队伍。不久,又在帝国主义列强的帮助下,镇压了上海小刀会。乔松年由此被擢为道员,奖赐花翎,同时授常镇通海道。 咸丰六年(1856),乔松年跟随两江总督怡良驻守常州,而此时太平军攻势正猛,为遏制太平军东进,乔松年建议对与太平天国有任何联系的人予以坚决镇压,防止起义势力蔓延,因而使得不少人受到牵连遇害。同治二年(1863),乔松年被任命为安徽巡抚,在第二年走马到任、驻防临淮时招募兵勇,重兵设防,加强对捻军的防范。同年,乔松年、英翰配合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对捻军进行夹击,致使捻军重要首领张乐行、苏天福等人被害,捻军遭到了极大损失。同治五年(1866)乔松年调任陕西巡抚,为对付捻军,他与前任巡抚刘蓉联手,实行坚壁清野,在大小乡村筑保藏粮,编立保甲,调重兵组成层层防守线,给捻军的活动和生存造成直接威胁,改变了清军被动尾随捻军的疲劳战术,最终于同治八年(1869)镇压了捻军起义。作为忠臣,乔松年对清廷耽竭所能。在咸丰六年(1856)江苏省发生大旱灾,乔松年害怕饥民暴乱,便提出赈济,鼓励商人将粮食运入江苏,稳定了灾民的情绪。并针对战乱期间江南地区商品流通不便,便采取了便利可行的钞票法。咸丰九年(1859)乔松年被提为两淮盐运使,他设法招徕盐商,恢复盐商贸易,确保了江北大营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饷。而随着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被镇压后,乔松年转而治河。但近二十年的军事生涯和治河工程的艰巨任务,使他身心交瘁,于光绪元年(1875)病逝,清廷根据他一生的“业绩”,赠其太子少保,谥号勤恪。 乔松年值得肯定是他要求民族自卫、坚决抵御外侮的立场。帝国主义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,他们在协助清军镇压上海小刀会之后,又步步紧逼软弱的清政府,英法联军于咸丰六年(1856)借口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。作为清廷忠臣的乔松年闻讯后,怒不可遏,立即上书,请求督兵,以抗击列强。但由于英法利用近代化军事装备的优势迅速攻入北京,威逼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《北京条约》,因而使得乔松年的愿望未能实现。
      形势的需要将乔松年推上了军事舞台,但不可否认的是乔松年也是一个正统的儒者。在战争余暇,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,同时著书立说。在其《论语浅解》中,乔松年认为治国的根本是对人民实行纲常教育,人人奉行“礼”,便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各自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,人们便不会产生份外的思想和欲望,更不会举行农民起义。并希望从各方面加强对孔子的崇拜,以达到稳定封建秩序和封建统治的目的。这是他思想僵化的一面。但同时,乔松年受明清“经世致用”的影响,也赞同讲求实用、进行变革的观点。面对国门被开、社会矛盾迭生的现状,“天朝上国”的弊端完全展露,遮遮掩掩已经不能麻醉人们的精神,务实的乔松年同洋务派一样,主张在中国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变革,但这种变革只是一点一滴、不触动政府威严的变革。并且主张“君民一体”“民生为先”,反对空洞的口号,提倡切实的行动。 总之,乔松年一生转战疆场,为重新整顿清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而效力,为镇压太平天国、捻军起义而奔波,是历史上反动的一面;但在国家主权面临外来威胁、民族尊严受到挑衅时,又能挺身而出,也是值得肯定的。他既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,又是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,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忠臣形象.
       咸丰九年(1859)太平军一度占领扬州,清朝的两淮盐政机构被迫从扬州迁来泰州,两淮盐运使乔松年(两淮盐政机构最高官员)也随大批盐官和盐商同时涌向泰州城,使得泰州城变得异常繁荣,一时间冠盖之盛,商贾之多酷似扬州。诗人朱宝善就此在《海陵竹枝词》中称“眼底烟花太寥落,淮南赖有小扬州”。乔松年从扬州来到泰州后,便迅速开始购置地产及兴造建筑。先是于清同治元年,将原来城西泰州画家顾坚的住所,购买作为盐务公所所在地,并在其间兴建了“小香崖” 花园,在太平军占据扬州城,时局动荡日子里,与众盐官聚集泰州的小香崖花园中,继续从事他们的盐政事务。按《安乐康平室随笔》 记载,“泰州西门内有小香崖者,中供先贤管子塑像,为淮鹾(盐)官、商宴集之所,拓地约十余亩,亭馆池柑,位置井然”。
  “小香崖”建成后,乔松年在此地日了公事,夜接词人,而吴文锡也正是此时为乔松年结交的文士名流之一,同治二年“小香崖”建成之时,乔松年便是请吴文锡为斯园题额并跋。
  而两淮盐务转运使署在泰州稳定下来之后,乔松年为自己另谋居住与休闲的宅园,便将新结识的吴文锡所居“蛰园”买下,改名“乔园”。“乔园”的景物与“蛰园”并无二致,但正值仕途上升阶段的乔松年自然不喜蛰园景点的名称,又将名称悉数改回原“三峰园”时的称呼。然此时的“乔园”毕竟不比前“三峰园”的盛况,但山石,树木却均是前代之物,看起来更为古拙,故而乔松年对自己的“乔园”评价为:“小园虽陋,而嘉树可誉,青土苍官,胜于绮阁雕萝多矣。” 乔松年后又历任布政使、巡抚,为园林历代园主中官位最高,权势最盛者,这一时期的乔园也因而名声最广,名流之间唱和最多,同期晚清学者梅增亮的“三峰草堂歌”就是对乔园景物吟咏的遗篇,乔园也成为园林最终定格的称谓.
总页数:1  第  1    页